语用知识清单1
发布时间:2018/10/11 15:36:45 作者:蒋根花 浏览量:9359次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清单一 近义词语辨析(120组)
1.按照、依照、遵照
“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例如:按照事实说话。“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实为根据完全照办。法律条文中多用。例如:依照原样复制一件。“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和精神。例如:遵照上级的指示办事。
2.爱好、嗜好
这两个词都有“对某种事物很喜欢”的意思,但“嗜好”比“爱好”意义更深一层,不仅是喜欢,而且还有了瘾,成了习惯,喜欢到无法与之分离的地步。下面例句中的“嗜好”该用“爱好”。
供应人民嗜好的日用品是我们的职责。
3.暗淡、黯淡
二者都指不明朗。“暗淡”指光色昏暗,不光明,不鲜艳,多指光线、颜色。例如:暗淡的灯光。也比作“没有希望”。“黯淡”多指心情、前途等抽象事物,也指眼神、目光。下面例句中的“黯淡”也可用“暗淡”。
那一段心情黯淡的日子,也不知怎么挨过来的。
4.安宁、安谧、安静
“安宁”侧重强调因没有骚扰而使人安心。多用于社会秩序,也用于人的心情。“安谧”多用于具体环境,书面语。例如:安谧的夜晚。“安静”多用于形容环境、人的情绪。下面例句中的“安谧”该用“安静”或“安宁”。
她过了几年安谧的生活。
5.保障、保证
“保障”的意思是说对于已有的东西加以维护,使它不受损害。“保证”是说担保完成一项工作或实现某种理想。下面两句中的“保障”都该换用“保证”。
a.你应保障黄河不出岔子。
b.只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才能保障社会主义的文化科学艺术事业不断发展和繁荣。
6.报怨、抱怨
“报怨”是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词义重。“抱怨”是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词义轻。下面例句中的“报怨”该用“抱怨”。
做错事只能怪自己,不能报怨别人。
7.颁布、公布
“颁布”的内容常是法令等。“公布”的内容常是方案、名单、账目、成绩、数字等。下面例句该用“颁布”。
《澳门基本法》已正式公布了。
8.不止、不只
“不止”一是指继续不停,一是指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相当于“不但”“不仅”。下面例句该用“不止”。
同去的不只他一个人。
9.布置、安排
“布置”有自上而下地分派处置的意思。“安排”则没有。“安排”可以以人为对象,有安顿的意思。下面两句中的“布置”都应改为“安排”。
a.他为自己布置了许多工作。
b.她把子女布置好,就出差去了。
10.必须、必需
“必须”,副词,后跟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必需”,动词,作谓语、定语。下面两句“必须”和“必需”应对调。
a.这事必需你去办,才能办好。
b.这是生存必须的本领。
11.毕竟、究竟
“毕竟”表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用在肯定句中,强调原因或结果。“究竟”:①副词,毕竟;到底。②结果;原委。可以用于疑问句中,追究事情的本相,而“毕竟”不能。下面两句中,a句使用恰当,b句应将“究竟”换为“毕竟”。
a.旧历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b.她究竟经验丰富些。
12.辨别、鉴别
“辨别”指分辨、区别。如“辨别方向”“辨别是非”。“鉴别”指通过审察而确定事物的性质或特征。下面例句该用“鉴别”。
这是辨别青铜器的最好方法。
13.暴发、爆发
“暴发”有两重意思。①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例如:暴发户,指突然发财得势的人或人
家。②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例如:河上本来有一座小桥,山洪暴发时,被冲毁了。“爆发”也有两重意思。①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②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再如力量、情绪等。下面两句“暴发”和“爆发”应对调。
a.他的话音刚落,会场上就暴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b.他很善于走上层路线,没几年就爆发起来了。
14.不齿、不耻
“不齿”意为不与同列,不看作同类,表示鄙视。“不耻”是不为某事感到羞耻的意思,如成语“不耻下问”。下面例句该用“不齿”。
出卖师友者,君子不耻。
15.变换、变幻
二者都有变化之意。“变换”指事物的一定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多指具体的事物,如“变换一下位置”。“变幻”指不规则地改变,多指抽象事物。下面例句该用“变幻”。
世界上的政治风云变幻莫测。
16.传颂、传诵
“传颂”意为辗转传布颂扬。“传诵”意为辗转传布诵读。下面这两句“传颂”和“传诵”应对调。
a.全村的人传诵着他英勇救人的事迹。
b.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17.充分、充足
“充分”大多与比较抽象的事物搭配,如“理由充分”“条件充分”。“充足”大多用于比较具体的事物,如“光线充足”“经费充足”。下面例句该用“充分”。
我们必须充足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18.摧残、摧毁
“摧残”和“摧毁”,都有加以破坏的意思,但“摧毁”的含义比“摧残”的重。“摧毁”表示从根本上加以破坏,以致毁灭;“摧残”仅指伤害或破坏人、物的部分,使之残缺不全,不一定到毁灭的地步。下面例句中该用“摧毁”。
我们用大炮摧残了敌人的阵地。
19.窜改、篡改
二者都有改动的意思,但改动的对象和动机不同。“窜改”指改动文件、书籍、古书中不应该改动的部分,单指文字改动,不含贬义,如:《孔子家语》的内容有一部分被窜改了。“篡改”指把正确的东西强行或暗中改为不正确的东西,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不限于文字,含贬义。下面例句该用“篡改”。
窜改历史的人不会有好下场。
20.处事、处世
“处事”指处理事务,重点是在“事”上,如“他处事严肃,态度却十分和蔼”。“处世”指在社会上活动,跟人交往中的表现和处理方法。下面例句该用“处世”。
他闯荡江湖多年,有着丰富的处事经验。
21.查看、察看
“查看”指检查、观察事物的情况,如“查看货物”。“察看”指为了了解情况而细看,如“察看风向”。
22.充斥、充溢
“充斥”指到处都塞满,带厌恶色彩,贬义词。“充溢”指充满、洋溢,多指表情。下面这两句“充斥”和“充溢”应对调。
a.这首诗里充斥着江南的田园情趣。
b.不能让质量低劣的商品充溢市场。
23.大概、大约
“大概”多用于情况的推测。只是表示约数,重在猜测。“大约”多用于时间、数目的估计。下面两句对这两个词的使用恰当。
a.这个问题大概要在领导指导下才能解决。
b.这道题的通过率大约是60%。
24.度过、渡过
“度过”通常用于时间方面。“渡过”常用于江河湖海或通过困难、难关、危机等。下面例句中该用“渡过”。
我们必须同心协力来度过危机。
25.对立、对比
“对立”是指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中的两个方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相互斗争;也有敌对的意思。“对比”指两种事物相对比较。下面例句该用“对比”。
新中国成立前与新中国成立后两个社会恰成对立。
26.兑换、对换
“兑换”指用一种货币或物品换另一种,如“用白面兑换大米”。“对换”指相互交换、对调,如“对换工作岗位”。
27.遏止、遏制
“遏止”指用力阻止,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而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如“不可遏止的革命洪流”。“遏制”指制止,压抑,控制,使不发作,对象多是自己的情绪,有时也指敌人或某种力量。下面例句中该用“遏制”。
政府官员的腐败现象现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遏止。
28.发展、增加
“发展”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扩大(组织、规模等)。“增加”指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多。下面的例句说“数量发展”,有点“小题大做”,用“增加”更合乎习惯。
教师用书的出版数量正在逐渐地发展。
29.发明、发现
创造一种新的事物叫“发明”。有些事物原先就存在,只是大家不知道,现在找出来了,叫“发现”。下面两个例句里的“发明”和“发现”用错了,应对调。
a.伯凯瑞发明了铀的放射性,居里夫妇发明了镭锭。
b.火药是中国最早发现的。
30.分辨、分辩
“分辨”侧重于区分、辨明差别。“分辩”则侧重于将理由解释清楚。下面例句该用“分辩”。
随他怎么说吧,我也不想分辨了。
31.丰满、丰富
“丰满”一般只用来形容有形体的东西。“丰富”一般形容(物质财富、学识经验等)种类多或数量大。下面例句该用“丰富”。
我的生活经验比以前丰满了。
32.法制、法治
“法制”指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建立的规章制度,名词。“法治”可以是名词,指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为准则统治百姓,处理国事;也可以是动词,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下面两个例句里的“法制”和“法治”应对调。
a.我国已经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法制的轨道。
b.我们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
33.反应、反映
“反应”多指由外界刺激(包括言论、事物或纯粹的物理刺激)而引起的主体的相应活动,带有某种“被动”色彩。如“反应十分强烈”。“反映”则指主体把客观存在的情况(包括言论、意见或某种带有规律性
的东西)原封不动地表现出来。下面例句该用“反映”。
他把群众的意见反应到了县里。
34.肤浅、浮浅
二者都表示浅,不深。“肤浅”主要用于认识、理解等,局限于表面,常指学识浅薄,理解不深刻。“浮浅”主要用于作风、学识等,着重于浮在表面,指认识浅薄、不扎实。下面两个例句里的“肤浅”和“浮浅”应对调。
a.努力克服脱离群众、作风肤浅的官僚主义作风。
b.我对戏曲了解得很浮浅。
35.抚养、扶养
“抚养”兼指保护、教养和供养,一般说来指长辈对子女或晚辈的保护和教养。“扶养”指帮助、扶助养活,一般用于平辈之间或晚辈对长辈的赡养,如“扶养老人”。下面例句该用“抚养”。
他用微薄的工资扶养了两个孤儿。
36.贯串、贯穿
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叫“贯串”。“贯穿”是穿过、连通的意思。下面两个例句中“贯串”和“贯穿”应互换。
a.这部小说的各篇各章都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
b.这条公路贯串本省十几个县。
37.沟通、勾通
二者都有使相通之义。“沟通”指双方能通连,中性词,如“沟通感情”“沟通文化”;“勾通”指暗中串通,勾结,贬义。下面例句该用“勾通”。
他经常沟通土匪来村里骚扰村民。
38.国是、国事
二者都指国家的政务、政事。“国事”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而“国是”则专指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严格限用于国人在中央所议之国家大事。下面例句该用“国是”。
全国人大代表在京共商国事。
39.何曾、何尝
“何曾”用反问语气表示未曾。而“何尝”用反问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下面两个例句对这两个词的使用恰当。
a.我何曾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
b.我何尝不想去,只是没时间罢了。
40.何况、况且
“何况”,连词,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它引出的后分句重在与前分句构成对比,用甲烘托乙,表示甲如此,乙更是如此。“何况”前面可以加“更、又”,后面可以加“又”,前一小句常用“尚且、都”或“连……都(也)……”与之呼应。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追加理由,用法基本上同“况且”。
a.何况+名词
一项改革都会经过不少曲折,更何况一场革命。
b.何况+动词
在沙漠里行走本来就够艰难的了,何况又碰上这么大的风。
“况且”,连词,只能用来进一步说明理由,不能表示让步。
上海这么大,况且你又不知道他的地址。
41.化验、检验
用化学方法来检验,叫作“化验”,否则只能说“检验”。下面例句该用“检验”。
以“血色素对照”化验,可以知晓他的身体已经到了严重的贫血状态。
42.化装、化妆
“化装”本指演员修饰外貌,使变得像所扮演的角色;也指从容貌、衣着等方面假扮成另一种人,目的在于欺骗对方。如“他不断化装,敌人无法发觉”“他化装成一个收酒瓶的小商贩,到处打听情况”。“化妆”专指用脂粉等修饰容貌,使美丽,有时用于比喻美化。下面例句该用“化妆”。
她不化装脸倒好看些,越化脸越难看了。
43.汇合、会和
二者都有聚合的意思。“汇合”指水流聚集,会合。“会合”指聚集到一起,用来指除水流以外的事物。下面两个例句里的“汇合”和“会合”应对调。
a.潺潺小河会合成湖泽。
b.两军汇合后继续向前挺进。
44.价值、价格
“价值”的意思比较抽象,说一件事物“有价值”,等于说它有用处,有重要性,或有意义。对于商品,我们只说“价钱”或“价格”,不说“价值”。下面例句该用“价格”。
由于会计的精确计算,我们确定了推销的价值。
45.交换、交流
“交换”和“交流”都指双方把自己的东西给对方,但是它们的搭配对象不同。“交换”一般与“礼物、
意见、资料、产品”等搭配;“交流”则与“思想、经验、文化”等搭配。“交换”搭配的对象大都是意义较具体的或所指范围较小的词;“交流”搭配的对象大都是意义较抽象或所指范围较大的词。下面例句或改为“充分交换意见”,或改为“充分协商”。
经过大会充分交流,共选出任清等二十名劳动模范。
46.交代、交待
“交代”:①指把经手的事务移交给接替的人。②嘱咐。③把事情或意思向有关人员说明;把错误或罪行坦白出来。“交待”有完结的意思。下面例句该用“交待”。
要是飞机出了事,我这条命就算交代了。
47.节余、结余
“节余”是指因节约而剩下。“结余”是指结算后余下。下面例句该用“节余”。
我每月能结余三五百元。
48.径自、径直
“径自”,自己直接行动(自作主张,擅自行动,多含贬义)。“径直”,直接向某处前进,动作行为不绕弯、不间断。下面两句使用正确。
a.他没等下课,就径自走了。
b.他出了校门,就径直回家了。
49.机巧、技巧
“机巧”指灵活巧妙,形容词,如“这件事他处理得很机巧”。“技巧”指表现在艺术、工艺、体育等方面的巧妙的技能,名词,如“掌握了其中的技巧”。
50.及时、即时
“及时”指正赶上时候,不拖延。如“及时雨”“及时解决问题”。“即时”指当时,“立刻、马上”的意思。下面两句使用正确。
a.有部电影《即时启程》,那就是立刻启程的意思。
b.你来得真及时。
51.截止、截至
“截止”表示到某个时间停止,强调“停止”,一般用于时间词语之后,不能带时间词语(作宾语);“截至”表示停止于某个时间,强调“时间”。“截至”后面须带时间词语。例如“截至昨天”“截至本月底”等。下面例句该用“截止”。
报名工作已于昨日截至,投票将在本月底截至。
52.简捷、简洁
“简捷”表示直截了当,干脆利落,多用来形容速度快;“简洁”指说话、写文章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话。下面两个例句里的“简捷”和“简洁”应对调。
a.这篇论文简捷有力。
b.这种算法十分简洁。
53.矫正、校正
二者都有改正之意。“矫正”指改正、纠正,主要用于偏差、视力、错误等,如“矫正工作中的偏差”。“校正”指校对改正,多用于语言文字或数据等,如“校正错别字”。
54.界限、界线
“界限”指不同事物的分界、限度,着重于不同事物之间的分界,意义较抽象。如“殖民主义者们的野心是没有界限的”。“界线”指不同事物、不同范围的分界线,或某些事物的边缘,着重于两个地区的分界线,意义较具体,如“标出房基地界线”。下面两个例句里的“界限”和“界线”应对调。
a.截至目前,全国共勘定县级界限三万多公里,其中新疆的勘界工作已基本完成。
b.这些人利令智昏,他们的私欲是没有界线的。
55.苦楚、苦处
二者都有受苦的意思。“苦楚”表示痛苦,多指生活上受折磨或精神上受打击。“苦处”指所受的痛苦,如“这是先生的苦处,也是先生的好处”。下面例句该用“苦楚”。
他忍受的苦处,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56.款待、宽待
“款待”指亲切优厚地招待,如“俄罗斯盛情款待了我国政府代表团”。“宽待”指宽大对待,如“宽待俘虏”。
57.流失、流逝
二者都有失去、不复存在的意思。“流失”指自然界的矿石、土壤自己散失或被水、风力带走;也指河水等白白地流掉。如“水土流失”。或者指有用的东西、人才流散失去,如“人才流失”。多用于有形的物体。“流逝”指像流水一样消逝,多用于无形的事物。下面例句该用“流逝”。
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失了。
58.流传、留传
二者都有传下去的意思。“流传”指事迹、作品等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指前人把财产、物品传给后人。下面两个例句里的“流传”和“留传”应对调。
a.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留传到今天。
b.这把茶壶是祖上流传下来的。
59.留恋、流连
二者都有“难舍难离”的意思,“留恋”指心存依恋而不忍离开,对象通常指故乡、母校、亲人等与自己的经历有过密切关系的人或事物。“流连”指受吸引而不愿返回,对象仅限于自然景色、名胜佳境等可供游乐观赏的处所、环境。
60.曼延、蔓延
二者都有向前延伸的意思。“曼延”指连绵不断,纵向延伸,常常用于山脉、河流、道路等对象。如“曼延曲折的羊肠小道”。“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向四周扩展。如“蔓延滋长”“火势蔓延”。下面两个例句里的“曼延”和“蔓延”应对调。
a.流感病毒已经曼延到每个州,死于肺炎和流感的人数直线上升。
b.太行山脉蔓延千余里。
61.谋取、牟取
二者都有取得的意思。但适用的范围有所不同。“谋取”指以智计谋划设法取得,一般为中性词,无褒贬之义。“牟取”专指谋取名利,一般为贬义词,尤指以不正当的或非法的手段获得钱财和私利,如“牟取暴利”。下面两个例句里的“谋取”和“牟取”应对调。
a.他正欺骗着市议会,正在从他的合同里谋取大量的利润。
b.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感觉到什么,最重要的是他们如何运用这些见解为公司牟取利益。
62.面世、面市
“面世”指问世,是指这种物品出现了。如“作品面世”。“面市”指走向市场,一般指这种物品上市,可以买卖了。如“这个居民小区新建的住宅,将于年底面市”。
63.拟订、拟定
二者都有起草一种规划的意思。但起草结果不同。“拟订”指草拟,属于初步意见,如“拟订计划”。“拟定”:①指起草制定,如“拟定远景规划”;②表示推测断定,如“他们根据已经掌握的材料,拟定了侦破这个案件的具体方案”。在行文中,除非表明了“起草初稿”这类意思,一般宜用“拟定”。下面两句使用正确。
a.我赞成试验这个新的教学方法,王老师跟李老师可以先拟订一个教学方案,经教研室讨论、修改后,报校领导批准。
b.这是我们县最近拟定的今年养殖业的发展规划,请上级有关部门尽快审查批准,以便广大农户在今春开始操作。
64.品位、品味
“品位”指作品或产品的档次,只能用为名词。如“作家只有深入社会生活,才能写出高品位的作品”。“品味”指品尝、欣赏,多用为动词。如“这篇散文含意隽永,值得仔细品味”。只有解释为“(物品的)品质和风味”时,才用作名词,如“由于吸收了异味,茶叶的品味大受影响”。下面例句里的“品味”和“品位”应对调。
这部小说品味很高,值得我们细细品位。
65.破除、废除
“破除”指打破、除掉原来被人特别重视的信仰或蒙蔽人们的不合理的不好的东西。“废除”指取消、废止,对象多是制度、法令、规章、条约等不合理的或无用的东西。下面两句对两词的使用正确。
a.美国废除黑奴制度后过了半个世纪,那里的黑人往往还处于半奴隶状态。
b.用具体的小故事宣传卫生,解释婚姻法,破除迷信,等等。
66.期望、希望
“期望”是对别人的,如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希望”可以对自己,也可以对别人。下面例句该用“希望”。
每一个社会工作者也必然热烈地期望担负起这个条文所指示的任务。
67.气氛、印象
“气氛”指在一定环境中给人某种强烈感觉的精神表现或景象。“印象”指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里留下的迹象。能够给人留下的是“印象”,不是气氛。下面例句该用“印象”。
给人一个全厂都投入生产高潮的气氛。
68.确切、确实
“确切”是“准确”“恰当”的意思。“确实”指真实可靠,对客观情况的真实性表示肯定。下面例句对这两个词的使用恰当。
a.把蒋介石比作运输队长是非常确切的。
b.确实做到了师生互助。
69.祈求、乞求
二者都有对别人有所求的意思。“祈求”有祈福,恳切地希望或请求的意思,重在表现态度诚恳,其内容不具体,只是表达这种强烈的愿望。“乞求”是求别人施舍的意思,侧重表现“请求给予”这种行为,“乞求”的内容或大或小,但较具体。下面两个例句里的“祈求”和“乞求”应对调。
a.他祈求有关部门给他一次再就业的机会。
b.每逢春节,这里的百姓有向神灵乞求降福的习俗。
70.起用、启用
“起用”多指退职、免职等人员的任用,支配的对象一般是某类人物。“启用”多指设备、设施的开始使用,陈述对象一般是某类事物。下面例句该用“起用”。
陈凯歌在主题严肃的历史片中,启用喜剧演员,一些人认为不适当,提出了批评。
71.牵扯、牵掣
都有牵连的意思。“牵扯”指牵连、有联系,如“这个案子牵扯到三名领导干部”。“牵掣”有两种意思:①指因牵连而受影响或阻碍,如“互相牵掣”;②牵制,如“牵掣敌人的兵力”。
72.祛除、驱除
都表示除去,动词,中性词,但除去的对象不同。“祛除”指除去疾病、疑惧或迷信的人所谓的邪魔等,用于抽象的对象,如“祛除病魔”。“驱除”指赶走、除掉,用于具体的对象,主要用于入侵的人等,如“把敌寇驱除出境”。下面两个例句里的“祛除”和“驱除”应对调。
a.祛除鞑虏,还我中华。
b.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驱除灾难。
73.劝解、劝诫
都有劝说的意思。“劝解”:①指劝导宽解,如“经过劝解,他终于想通了”;②指劝架,如“幸亏老支书及时赶来劝解,不然,他俩非打破头不可”。“劝诫”指劝告人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如“他时时劝诫我,勉励我”。
74.日益、日渐
“日益”强调过程和结果,表示“一天比一天更加(好)”。“日渐”强调过程,表示“一天比一天……”(慢慢地)。下面两句对两词的使用正确。
a.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日益改善。
b.在老师的悉心辅导下,他的成绩日渐进步。
75.融化、熔化、溶化
“融化”是固体(如冰、雪等)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的过程,如冰雪等变成水。“熔化”是通过对物质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变化过程。“溶化”指固体在液体中溶解的过程,具体地说,是指某固态物质在另一种液态物质中分散成单个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下面例句对这三个词的使用恰当。
a.流浪儿童冰冷的心终于被福利院阿姨的爱融化了。
b.铁加热到熔点就会熔化成铁水。
c.食盐在水中,很快就溶化了。
76.深入、深刻
“深入”多与表动作行为的词搭配。如“必须进行一场深入的批判”“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深刻”则多与表示抽象事物的词搭配,如“深刻的印象”“深刻的内容”。“深刻”有接触到问题的本质的意思,又有内心感受程度很深的意思。“深入”有透过外表达到事物的内部的意思。下面例句该用“深入”。
我们党的政策已经深刻人心。
77.十足、实足
“十足”:①指物品成色纯。②指十分充足。如“十足的黄金”“神气十足”。“实足”,确实足数的。如“实足年龄”。
78.始终、一直
①用“始终”的句子都可换用“一直”。
②“一直”后的动词可以带时间词语,“始终”后的动词不能。如“大雪一直下了三天”。
③“一直”可以指将来,“始终”不能。如“我打算在这儿一直住下去”。
79.事情、事件、事故
不论大事儿、小事儿,如何发生的事儿,都可以叫“事情”,概括的范围最大。“事件”指由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平常的重大事情,概括的范围小。“事故”则专指偶然发生的不幸事情,概括范围最小。下面例句用“事故”最恰当。
我们要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80.事实、事态
“事实”指既成的事,不能扩大。能扩大的是“事态”。下面例句该用“事态”。
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一定要冷静,千万不要把事实再扩大了。
81.收集、搜集
“收集”和“搜集”,都有把不在一起的事物集中起来的意思,但两者意义侧重的方面不同。“收集”侧重于“收”,即收拢,对象是现成的事物;“搜集”侧重于“搜”,即搜寻,对象是需到处寻找的事物。下面例句该用“搜集”。
他多年来潜心于收集文物。
82.树立、竖立
“树立”是建立的意思,多用于抽象的好的方面。“竖立”是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下面例句该用“竖立”。
宝塔树立在山上。
83.宿怨、夙愿
“宿怨”指旧有的怨恨,如“这次座谈,除却了两代人的宿怨”。“夙愿”指一向怀着的愿望。夙:素有的,旧有的,一直拥有的。例如:他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下面例句使用恰当。
澳门回归,老人夙愿得偿。
84.势力、势利
“势力”指威势,具体指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力量。“势利”指对有财有势的人趋奉、对无财无势的人歧视的恶劣作风,含贬义。下面例句该用“势利”。
这是一个势力小人。
85.圣地、胜地
“圣地”:①指宗教徒称与教主生平事迹有重大关系的地方,如“基督徒称耶路撒冷为圣地”;②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地方,如“延安是中国人民革命的圣地”。“胜地”指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如“青岛是避暑胜地”。下面例句该用“圣地”。
1939年,纽约城堪称戏剧界的胜地。
86.实物、什物、事务
“实物”指真实的、具体的东西,如“滥发奖金或实物”。“什物”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的用品,如“屋里堆满了乱七八糟的什物”。“事务”:①指所做的或要做的事情,如“事务繁忙”;②指总务,如“分管事务工作”。
87.突然、猛然
“突然”和“猛然”都有动作变化快、出人意料的意思。“猛然”只能作状语,“突然”除作状语外,还可作谓语、定语、宾语。下面两句都该用“突然”。
a.情况很猛然,我们谁也没有反应过来。
b.这件事情让我们感到太猛然了。
88.推求、推敲
“推求”指根据已知的条件或因素来探索(道理、意图等)。“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下面例句该用“推求”。
对文学作品中的许多知识内容,同学们不必从概念上去推敲,而应重在感受和体会。
89.通过、经过
“通过”,引进起中介作用的人、事、物或方式手段。“经过”,引进过程,说明因此过程的完成使得其中情况发生变化。下面两句对这两个词的使用恰当。
a.通过学习,大家统一了认识。
b.经过打扫,屋子干净多了。
90.退化、蜕化
“退化”:①指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如“鲸的四肢退化成了鳍”;②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蜕化”指虫类脱皮,比喻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多指腐化堕落。下面两个例句里的“退化”和“蜕化”应对调。
a.鸡的翅膀逐渐蜕化,不会在空中飞行了。
b.仅仅经过了一代人,他们便从自豪的工人阶级退化成道德败坏的社会底层分子了。
91.推托、推脱
“推托”专指借故不接受,即婉言表示拒绝,后面带上托词或拒绝的原因。“推脱”是企图推掉、脱卸,如“推脱责任”。两词的区别在于:“推托”的对象是别人请求的事;“推脱”的对象是与己有关的事,多为责任、错误等。下面两个例句里的“推托”和“推脱”应对调。
a.这个责任他是无法推托的。
b.他推脱身体不舒服,不肯上台表演。
92.位置、地位
“位置”指人的地位,或指事物的重要性。“地位”指人、团体或国家在社会关系或国际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或指(人或物)所占的地方。下面例句该用“地位”。
这样重大的问题,在两编内仅占了五页的位置。
93.枉然、惘然
“枉然”指徒劳无功,浪费时间,没有实际效果。“惘然”指失意的样子,或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东西的样子。如“惘然若失”。下面例句该用“枉然”。
财物既然失去,烦恼也是惘然。
94.违反、违犯
二者所指的对象不同。“违反”表示不遵守或不符合政策、纪律、规范等,词义较轻,如“这样做会违反操作规程”。“违犯”指违背和触犯法律、法规等,词义较重。下面两句对这两个词的使用恰当。
a.医生把病人的私人资料透露出来是违反职业道德的。
b.中学生要提高文化修养,不违反校规校纪,更不要违犯党纪国法。
95.委屈、委曲
“委屈”:①指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指责而心里难过,如“你心里委屈,我是知道的”;②让人受委屈,如“对不起,暂时委屈你一下”。“委曲”:①指曲调、道路、河流等曲折,如“委曲婉转”“情意委曲”;②指事情的底细和原委,如“他把这事的委曲告诉了我”。委屈和委曲区别在于“屈”和“曲”上。屈:强调心情,是对心理状态的表达。曲:强调曲折,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
96.心理、心情
“心理”指人的想法,跟“情绪”的意思相近的是“心情”。下面例句该用“心情”。
可是大家的心理却显得更加沉重。
97.形迹、行迹
“形迹”指举动和神色。“行迹”指行动的踪迹。下面两句“形迹”和“行迹”应该互换。
a.那人东张西望,神色慌张,行迹十分可疑。
b.这就是那个形迹不定、久未抓到的犯罪嫌疑人张某。
98.学历、学力
“学历”指学习的经历。“学力”指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下面例句该用“学力”。
他虽未曾跨进大学的校门,但经过刻苦自学,学历已达到大学本科的水平。
99.修养、休养
二者都有“养”的意思,但所养有所不同。“修养”:①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如“他是一个很有修养的艺术家”;②指养成的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如“这人不讲礼貌,真没修养”。“休养”:①指休息调养,如“放假后,他们到度假村休养去了”;②指恢复并发展国家或人民的经济力量,如“休养生息”。
100.泄露、泄漏
二者都表示有所外泄,但所泄的内容有所不同:“泄露”指不应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了。“泄漏”指液体因容器有漏洞而排泄出去,如“油罐泄漏造成大面积污染”。下面例句该用“泄露”。
泄漏国家机密。
101.辛酸、心酸
二者都有苦难、悲痛的意思。“辛酸”指辣和酸,比喻痛苦悲伤的遭遇,如“他饱尝过旧社会的辛酸”。“心酸”指心里悲痛、悲伤。下面例句该用“心酸”。
妈妈忍着辛酸讲述了过去的事情。
102.淹没、湮没
“淹没”是指大水漫过、盖过。“湮没”是埋没的意思,词义比较抽象。下面例句该用“淹没”。
黄河决口,湮没了许多村庄。
103.迎合、迎接
“迎合”有“逢迎”“讨好”的意思。“迎接”指到某个地点去陪同客人等一起来。下面例句该用“迎
接”。
改造自己来迎合这个伟大的时代。
104.以至、以致
“以至”后接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以致”后接表示不好的结果。下面两句的“以至”和“以致”应对调。
a.他非常用心地写生,以致野地里刮起风沙来也不理会。
b.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以至做出了错误的结论。
105.隐晦、隐讳
二者都有“不明显”之意。“隐晦”,形容词,指(意思)模糊,不明显。“隐讳”,动词,指有所顾忌而隐瞒不说。下面两句“隐讳”和“隐晦”应该互换。
a.这些诗写得十分隐讳,不容易懂。
b.他从不隐晦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106.意气、义气
“意气”指意志及气概,如“人民群众意气风发,斗志高昂”;也指志趣和性格,如“他们两个意气相投”;还可以指由于主观的偏激而产生的任性的情绪,如“这几天,他正在闹意气”。
“义气”指为帮助他人而甘冒风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气概,名词,如“这人很讲义气”;也指有敢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和感情,形容词,如“你看他多么义气”。
107.遭受、受到
“遭受”比“受到”的范围窄一点,只能用于不幸或不利的事。下面例句该用“受到”。
慰问团遭受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108.争论、争执
两者都有“各抒己见”的意思。“争论”指因此而“互相辩论”,“争执”指因此而“不肯相让”。下面例句该用“争论”。
2002年12月27日,邪教组织雷尔教派宣称“世界上第一个克隆婴儿‘夏娃’诞生”,对此,有人谴责,有人赞同,争执不休。
109.综观、纵观
都有从整体上看的意思。“综观”指综合观察,侧重于多角度观察;“纵观”是指时间上的纵向观察。下面两句“综观”和“纵观”应互换。
a.综观古今,中国发展农业的路子是正确的。
b.纵观世界形势,我国和俄罗斯结为伙伴关系是有利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
110.整个、全部、全体
一个整体的东西,才能说“整个”,如“整个学校”“整个国家”。由许多个体合成的东西,应该说“全部”,如“全部存款”“全部书本”。如果是人,就用“全体”,如“全体教师”。下面例句该用“全部”。
为了照顾整个信件的投递速度,目前还不能直接送到驻地。
111.自愿、志愿
都与愿望、志向有关。“自愿”指自己愿意且自觉干某事,多为能愿动词;“志愿”指志向、愿望,名词。下面两句“自愿”和“志愿”应互换。
a.他刚刚填完了入党自愿书。
b.这个活动是否参加,完全出于志愿。
112.秩序、次序
“秩序”是就事物的整齐或混乱说的,跟先后没有关系。下面例句该用“次序”。
讨论的秩序,是先从重工业起,然后及于一般的生活产品。
113.纵容、怂恿
“纵容”指对于别人干坏事故意不管,只用于贬义。“怂恿”指鼓励别人去做某事。有时不含贬义。下面例句用“纵容”最恰当。
作为家长,不应该怂恿孩子的不良行为。
114.逐步、逐渐
二者都有“逐渐”“一步一步”的意思,所以有时可以互换,如“事业逐渐发展”,也可说“事业逐步发展”。但二者也有区别,“逐步”更多地指人为地按计划发展的过程,而“逐渐”有时则仅指一种自然发展的过程。下面例句该用“逐渐”。
天色逐步暗下来了。
115.作客、做客
“作客”是寄居在别处的意思,“做客”是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下面例句该用“做客”。
今天下午我要到亲戚家去作客。
116.自治、自制
“自治”指自行管理或处理;民族、团体、地区等除了受所隶属的国家、政府或上级单位领导外,对自己的事务行使一定的权力。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自制”指自己制造;克制自己。下面例句该用“自制”。
他缺乏学习自治力,上课时经常开小差。
117.庄重、郑重
二者都有严肃的意思。“庄重”指风度、仪表、举止或谈吐不随便,沉着稳重,如“在严肃的场合你要放庄重点儿”。“郑重”主要指态度严肃认真,如“对此,我国政府已经多次郑重声明”。下面两句“庄重”和“郑重”应互换。
a.阿保庄重其事地把那封信交给了阿南。
b.大概他觉得不该说这话,马上改用郑重的口气说:“不过,人可真是好人!”
118.治服、制服
“治服”指治理、整治,使之驯服,多用于兴修水利、改造山河等,如“经过一冬春的奋战,劳动人民终于治服了这条害河”。“制服”:①动词,指用强力压制或压倒,使之驯服,其对象可以是动物或人;②名词,指军人、机关工作者、学生等穿戴的有规定式样的正式服装。如“他穿着一身笔挺的灰色制服”。下面例句该用“制服”。
我军用少数兵力治服了众多的敌人。
119.置疑、质疑
二者都与疑难问题有关。“置疑”是加以怀疑的意思,多用于否定式,如“这个问题不容置疑”。“质疑”是提出疑问,请人解答的意思,如“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问难的过程”。下面例句该用“质疑”。
群众向有关部门对这个问题置疑。
120.中止、终止
二者都有停止的意思,但停止的时间不同。“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如“不得单方中止合同”。“终止”指结束、停止,如“听到铃声,要立即终止答卷”。下面例句该用“终止”。
裁判的一声哨响,中止了全场比赛。
清单二 近义成语找差别
(一)使用对象不同
1.不可思议、不堪设想:都有“不能想象”的意思。前者适用于奇妙的事物或深奥而又不可理解的事情或道理;后者适用于严重的不良后果。
2.敲诈勒索、巧取豪夺:都有“强力抢占财物”的意思。“敲诈勒索”主要指采用强硬的方式,其对象是钱物,在句子中多做谓语;“巧取豪夺”指软硬兼施,其对象可以是钱财、物品,也可以是财产、权力、职位等。
3.爱憎分明、泾渭分明:都有“界限清楚”之意。前者指思想感情的爱与恨,态度十分鲜明;后者多指人或事的好坏显然不同。
4.步履维艰、寸步难行:都可指行走困难。前者一般只用于老年人或病人;后者常比喻处境困难。
5.光明磊落、光明正大:都含有“心地光明”的意思,都能用于人及其言行。前者侧重指人的精神品质,指胸怀坦荡;后者侧重指人的行为正当、正派。
6.出神入化、炉火纯青:都指“达到的境界很高”。前者只能形容技艺高超、神妙;后者还可以用于学术修养方面。
7.大吹大擂、自吹自擂:都有“吹嘘”之意。前者吹嘘的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后者仅指自己。
8.气势磅礴、气吞山河:都形容气势宏伟盛大。“气势磅礴”着眼于“气势”,多形容气势雄伟,经常用来形容山、水的雄伟气势,不能用来形容人,前面能够用程度副词修饰;“气吞山河”着眼于“气魄”大,形容气魄宏大,不能用来形容山、河的气势,能够用来形容人,包括人的气概、人的声音等,前面不能用程度副词修饰。
(二)适用范围不同
1.安之若素、随遇而安:都有“对环境、遭遇不在意”之意。前者多指面对不顺利的境况,仍能像平常一样,适用范围小;后者强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安然自得,感到满足,也有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之意,适用范围大。
2.咄咄逼人、盛气凌人:都能形容气势汹汹,使人难堪。前者的应用范围广,不只用于人,还可用于气势、形势、命令等;后者只用于人,并含有“傲慢、自大”的意思。
3.理所当然、天经地义:都表示“按道理应该如此”的意思。前者侧重在应当如此,适用范围要比后者大;后者侧重在合乎道理,语意重,色彩庄重,还可指非常正确的、不能改变的道理。
4.别具一格、别开生面:都有“与众不同,给人一种新的印象、新的感觉”之意。前者重在“格”,表示风格、样子与众不同,一般用于文艺创作和某些事物;后者侧重在“生面”上,表示新的局面或形式,适用范围较广。
5.手不释卷、爱不释手:都有“放不下手”的意思。前者仅用于对书的喜爱,后者适用范围广。
6.姹紫嫣红、万紫千红:都有“花多、色彩艳丽”的意思。前者只用来形容花,而后者不但可以用来形容花草,还可以用来形容人、文章,或比喻景象繁荣昌盛、事物丰富多彩。
7.洗心革面、脱胎换骨:都用来比喻“彻底改造、重新做人”。“脱胎换骨”可以指“罪人”的彻底改造,也可以指思想上有毛病的人的改造,其改造是深入彻底的,适用范围较大;“洗心革面”一般指“罪人”的改造,它除了思想上的深入彻底的改造以外,还含有改变旧的所作所为的意思,适用范围较小。
(三)词义侧重点不同
1.称心如意、心满意足:都有“如愿以偿,适合自己心意”的意思。前者侧重在称心,后者侧重在满意。
2.苟且偷安、苟且偷生:都含有“得过且过,保持现状”的意思。前者侧重在贪图安逸,后者侧重在贪图生存。
3.包办代替、越俎代庖:都有“代替”之意。前者重在包办,后者重在超越权限。
4.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都可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前者侧重于满眼都是;后者侧重于看不过来,来不及一一欣赏。
5.包罗万象、应有尽有:都形容内容丰富、齐全。前者侧重于无所不包,一般指整体;而后者侧重在无所不有,一般指某一方面。
6.口蜜腹剑、笑里藏刀:都形容阴险、狡诈。前者侧重于嘴甜,内心怀着害人的坏意;后者侧重于脸笑,心里阴险狠毒。
7.恋恋不舍、流连忘返:都有“舍不得离开”的意思。前者词义范围广,可指一切所留恋的人、事物、景物等;后者侧重对景物的留恋。
8.每况愈下、江河日下:都有“越来越坏”的意思。前者侧重在笼统地表示“越来越坏”;后者侧重在一天天坏下去。
9.目光如豆、鼠目寸光:都比喻目光短浅,看不到远处、大处。前者侧重在眼光“小”,强调看不到全局;后者侧重在眼光“近”,强调看不到将来。
10.恰到好处、恰如其分:都表示做事、说话达到适当的程度,常可通用。前者侧重在“恰巧达到适当的地步”;后者侧重在“正合分寸”。
11.丧尽天良、丧心病狂:都含有“心肠坏,做事凶狠”的意思。前者侧重于“心肠坏”;后者侧重于做事凶狠、言行荒谬、凶狠残忍。
12.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都有“亲自做出榜样”的意思。前者侧重于在关键时刻自己带头去做,走在群众的前面;后者仅指自己做出榜样。
13.死气沉沉、万马齐喑:都有“无一点生气”的意思。前者侧重指气氛压抑,用于人时有“不愿讲话”的意思;后者侧重于不说话。
14.痛改前非、改过自新:都有“改正错误”的意思。前者侧重过去,强调在改正错误的彻底性上;后者侧重未来,强调在重新做人上。
15.卑躬屈膝、奴颜婢膝、奴颜媚骨:都有“向别人讨好”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但前二者侧重于“奴气”;“奴颜媚骨”侧重于“奴性”。
16.病入膏肓、不可救药:都表示病情严重,无法医治。前者侧重在“病”,比喻病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后者侧重在“救药”,强调无法挽救。
17.安分守己、循规蹈矩:都有“规矩、老实”的意思。前者侧重于本分,不胡来;后者侧重在拘泥于旧的准则,不敢变通。
18.跋山涉水、风尘仆仆、风餐露宿:都有“旅途辛苦”之意。“跋山涉水”强调远行艰辛;“风尘仆仆”强调长途奔波忙碌;“风餐露宿”强调野外生活艰辛。
19.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推心置腹:都表示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畅所欲言”侧重在说话的心情;“各抒己见”侧重在发表己见;“推心置腹”侧重在待人真诚,而且“推心置腹”所涉及的对象一般是一个人或较少的人。
20.乘人之危、落井下石:都有“趁人危难之时去侵害人家”之意。前者重在别人遭受危难时用要挟、引诱等手段去害别人;后者重在要置遭难者于死地。
21.耳闻目睹、耳濡目染:都有“耳朵听到、眼睛看到”的意思。前者强调亲自听到、看到,受没受到影响则不管;后者强调经常听到、看到,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深刻的影响。
22.防患未然、未雨绸缪:都指事前做好准备。前者重在预防;后者重在准备。
23.改邪归正、弃暗投明:都指从坏的方面转到好的方面来。前者侧重指不再做坏事;后者侧重指脱离黑暗势力,走向光明的道路。
24.厚颜无耻、恬不知耻:都形容不知羞耻,常可通用。前者侧重在“脸皮厚”;后者侧重在做了坏事仍满不在乎。
25.囫囵吞枣、生吞活剥:都有“生硬地、不加分析地接受、模仿”的意思。前者侧重在不求甚解、食而不化,多指学习指示、理论、知识或其他,多用于否定句式;后者侧重在机械模仿,生搬硬套,多指搬用别人的理论、方法、经验或其他,可用于多种句式。
26.含垢忍辱、忍气吞声:都有“受了气而勉强忍耐”的意思。前者重在“忍辱”,主要对受耻辱、被侮辱而言,多用于书面语,可用于人,也可用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等;后者重在“忍气”,令人“气”的事,除了受耻辱、被侮辱外,还有受压迫、受剥削、受欺凌、蒙不白之冤等,一般用于人,在书面语、口头语中均可使用。
27.杞人忧天、庸人自扰:都比喻本来没有问题,是自己多事。“杞人忧天”侧重在“忧”,指不必要的担忧、害怕,所指一般限于心理活动;“庸人自扰”侧重在“扰”,所指比较广泛,除了不必要的担心、害怕外,还指自找麻烦、自寻烦恼、自讨苦吃等,所指除心理活动外,还兼指不必要的具体行动。
28.深谋远虑、深思熟虑:二者都有“深入、周密考虑”的意思。“深谋远虑”侧重在“远谋”,指考虑得周密长远,它除了考虑、思考这一层意思外,还有策划、计划的意思;“深思熟虑”侧重在“深思”,指考虑得深入透彻。
29.望风而逃、闻风丧胆:都含有“听到一点风声就害怕”的意思。“望风而逃”侧重于吓得连忙逃跑;“闻风丧胆”侧重于吓破了胆,丧失了勇气。
30.挺身而出、自告奋勇:都有“主动出来承担某一任务”的意思。前者侧重于“勇敢地站出来承担某种责任”;后者着眼于“提出来”,侧重在主动要求去完成某种任务。前者比后者语意重。
31.文质彬彬、彬彬有礼、温文尔雅:都可形容人态度温和、举止斯文。“文质彬彬”侧重在文雅;“彬彬有礼”侧重在有礼貌;“温文尔雅”侧重在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32.义不容辞、责无旁贷:都含有“应该承担,不能推辞”的意思。前者侧重于道义上不允许推托;后者侧重于责任上不可推卸。
33.挥金如土、一掷千金:都形容极度挥霍。前者侧重在对钱财的轻视;后者侧重在一次花钱之多。
(四)词义轻重不同
1.自以为是、自命不凡:都含有“认为自己正确”的意思。前者是指主观不虚心,词义较轻;后者是自以为了不起,比别人高明,词义较重。
2.惨无人道、惨绝人寰:都形容狠毒、残酷。前者指非常凶狠,毫无人道,侧重残暴,多用于形容某人对某事的凶残,词义较轻;后者指世上没有比这更悲惨的事了,侧重于凄惨,主要形容个人的主观感受,词义较重。前者常用来形容人,后者则不能用来形容人。
3.暗箭伤人、含沙射影:都比喻暗中诽谤、攻击或陷害别人。但二者使用的手段有差别,前者指暗地里用某种手段伤害别人,程度比后者重;后者的手段多是语言,并有影射某人或某事之意。
4.捕风捉影、无中生有:都有“凭空捏造”之意。前者重在没有事实根据,词义较轻;后者重在本来没有,词义较重。
5.疾恶如仇、深恶痛绝:都含有“厌恶、憎恨”之意。如仇,如同仇敌;痛绝,厌恶、憎恨到了极点。后者词义较重。
6.魂不守舍、失魂落魄:都可形容精神恍惚的样子。前者可形容精神不集中;后者重在形容惊慌异常或因受强烈刺激而行动失常,词义较重。
7.爱财如命、一毛不拔:都形容极其吝啬。前者侧重于性格上的吝啬,词义较重;后者侧重于行为上的自私吝啬,词义较轻。
8.坐享其成、不劳而获:都含有“自己不劳动而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的意思。“坐享其成”词义轻,其思想、行为是可以通过劝导加以纠正的;“不劳而获”常用于剥削思想严重的人,词义重,其思想和行为是应当批判的。
9.改是为非、指鹿为马:都有“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意思。前者指把对的说成错的,词义较轻;后者指颠倒黑白、倚仗权势作威作福,词义比前者重得多。
10.荒诞不经、荒诞无稽、荒谬绝伦:都表示“荒唐,不可信”之意。“不经”指不正常,不近情理;“无稽”指无法考查;“绝伦”指超出同类,没有可以相比的,词义最重。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11.妄自菲薄、自暴自弃:都跟“自高自大”相对,都有“过分轻视自己”的意思,都适用于人。“妄自菲薄”多指心理状态,词义较轻;“自暴自弃”兼指行动表现,词义较重。
(五)感情色彩不同
1.想入非非、异想天开:都有“想得异乎寻常”的意思。区别是“想入非非”重在想“虚幻而不现实的事”,多指不可能实现的想法或不可能达到的目的、企图,而不能指既成事实的事,含贬义;“异想天开”既指不能实现的想法或不能达到的企图,也指可以做到或已经做到的事情,还可以表示解放思想,属中性词。
2.无与伦比、登峰造极、无以复加:都有“达到极点”的意思。“无与伦比”是褒义词,“登峰造极”是中性词,“无以复加”是贬义词。
3.无所不能、无所不为:都有“什么事都做”之意。前者是褒义词,指什么事情都会做;后者是贬义词,形容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4.洁身自好、明哲保身:都指怕招惹是非。前者用作褒义时,侧重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作贬义时,多指怕惹是非。后者用作褒义时,侧重指处世待人十分明智;用作贬义时,多指怕犯错误或怕得罪人。
5.标新立异、独树一帜:都有“自成一套,提出的主张与众不同”的意思。前者侧重在显示特点,中性词;后者侧重在创造出独特风格或另外开创局面,多含褒义。
6.重整旗鼓、卷土重来:都有“失败了,重新来”的意思。“重整旗鼓”是褒义词;“卷土重来”是中性词,现多用作贬义。“重整旗鼓”只用于人,其中也包括人的团体、组织等;“卷土重来”多用于人,偶尔也用于物。
7.陈词滥调、老生常谈:都指讲惯了、听厌了的话。前者谈的内容既陈旧又空泛,贬义词;后者谈的虽是老话,但不一定没有现实意义,中性词。
8.百依百顺、唯命是从:都有“怎么说就怎么做”的意思。前者含有由于感情上的爱而表现出来的顺从;后者含贬义,多用于上下级之间。
9.孤注一掷、破釜沉舟:都有“最后拼一下以求胜利”的意思。前者侧重在用尽所有力量做最后一次冒险,贬义词;后者侧重在下决心定出胜负,褒义词。
10.随机应变、看(见)风使舵、见机行事:都指能够跟着形势做事。“随机应变”侧重指灵活机动,善于适应新情况,褒义词;“看(见)风使舵”侧重指跟着情势随时转变方向,改变立场,贬义词;“见机行事”侧重指能够抓住时机,中性词。
11.嬉皮笑脸、喜笑颜开:都有“笑嘻嘻”的意思。“嬉皮笑脸”指顽皮地嬉笑,多形容不严肃、不庄重、轻浮的表情和态度,含贬义;“喜笑颜开”是内心愉快、满面笑容的意思,多形容欢乐、愉快的表情,含褒义。
12.面目一新、面目全非:都有“改变很大”之意。前者指呈现崭新的面貌,形容样子完全变新(指变好),褒义词;后者指面貌完全改变,形容改变极大,贬义词。
13.处心积虑、呕心沥血:都有“用尽心思,费尽心血”的意思。前者多指在不好的事情上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多用作贬义;后者多指为好的事业费神劳心,鞠躬尽瘁,多用作褒义。
14.为所欲为、随心所欲:都有“想怎样就怎样”的意思。“为所欲为”中第一个“为”是“做、干”,所以“为所欲为”的动作性比“随心所欲”强,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清楚地表明“干”,贬义词;“随心所欲”是想怎样就怎样,并不一定指“干”,中性词。
15.浑身是胆、胆大包天:都形容人的胆子特别大。前者是褒义词,后者一般用作贬义。
16.岿然不动、纹丝不动:都可以形容人或物丝毫不动摇。前者是褒义成语,重在强调“坚强”或“坚固”而不动摇;后者是中性成语,重在强调“一点都不动”。
17.顺水推舟、因势利导:都有“顺应趋势办事”的意思。前者侧重于灵活地改变原来的主张,后者侧重于加以引导;前者是中性成语,有时含贬义,后者是褒义成语。
(六)语体色彩不同
1.集腋成裘、积少成多:都有“一点一滴聚集”的意思。前者是书面语,后者是口语。
2.浑浑噩噩、糊里糊涂:都有“糊涂混乱”之意,形容词。前者是书面语,后者是口语。
3.深恶痛绝、咬牙切齿:都有“厌恶、愤恨到了极点”之意。前者侧重形容痛恨的思想感情,书面语;后者侧重指痛恨的表情,口语。
4.发号施令、颐指气使:都含有“指挥别人”的意思。前者多用于口语,后者仅用于书面语。
1.一语道破、一语中的:都有“说话简短而能抓住本质、切中要害”的意思。前者能带宾语,如“一语道破天机”;而后者则不能带宾语。
2.全神贯注、聚精会神:都可以形容精神很集中,注意力不分散。前者可以用在“在……上”“于……”前边;后者没有这种用法。
3.铜墙铁壁、固若金汤:都能形容十分坚固,不可摧毁。前者多用作宾语,也可用作主语,如“军民携手共建铜墙铁壁”;后者多用作谓语、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