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小语]高效课堂不等于高效率,而是高效益
发布时间:2014/6/4 0:00:00 作者:14824 浏览量:1377次
关于高效课堂的冷思考系列之一:
高效课堂不等于高效率,而是高效益
高效课堂已经成为时下课改追求的目标,可是对高效课堂的理解颇有偏差。一般认为:高效课堂必须要容量大、节奏快,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更多的任务,这不就等于提高了教学效率吗? 粗粗一看,这笔帐算得一点错儿都没有。所谓“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依照这个定义来看,如果一个教师,在一节课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内干的事情越多,教学效率不就越高吗?其实不然。高效的含义是有层次的,高效率是最低层次的,它只要求课堂上单位时间做的事多而已,真正的高效是指高效果,高效益。
诚然,一堂课是要保持高效率,高密度的训练,才能保证一定知识量,才会让学生在环环紧扣的教学环节中、在匠心独运的教学活动中,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如果内容松散,课堂上学生总是无事可干,当然就谈不上高效率了。但是,单从量上而言是不够的,必须有质的飞跃才称得上真正的高效。因为高效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不仅学的知识多,还要掌握这些知识,用这些知识形成他的能力,培养他的人格,成就他的人生,这才是真正的高效。譬如我们教初中学生学习比喻:我们不在于要求学生知道比喻的性质、种类等,而在于要求学生能认识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感情,阐发自己的观点,这才是效益。
况且,凡事都有个“度”的问题,如果一堂课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设计太密、太快、太多,到了“密不透风”的情况,容量过大,内容过多,也许事情就会走向反面。 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我曾听到一节初二语文课,感触很深。在这节课上,教师俨然上满了弦的钟表,一节课总在高速运转,颇有些透不过气来的感觉。执教者既关注基础知识的掌握,又重视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丰富的内涵意韵,又引领学生鉴赏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既对文本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又引进课外“活水”旁征博引;既积累文本精彩的语言,又引领学生学习文本表达技巧、进行迁移练笔的仿写……总之,这堂课节奏不可谓不快,容量不可谓不大,环节安排不可谓不紧凑。但是,却给人不舒服的感觉,去观察课堂中的学生,要么一脸茫然,要么手忙脚乱,丝毫看不出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幸福和从容。更看不到学生在这节课中真正掌握了什么。
其实,一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生的接受能力也肯定是有限的。为追求高效率,而面面俱到,最终不能把课堂做实,那么学生就很难真正掌握点什么东西了。这种以为在课堂上给学生的东西越多,效率就越高想法,显然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这样的教师在骨子里必然还存在着这样一个真理:教了,学生就应该会了。可实际上,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会”之间还有一道必须跨越的“鸿沟”,那就是学生的理解、消化、模仿直至内化的过程。没有“理解”和“消化”时间,学生就无法真正的模仿,没有学生的反复模仿就不可能形成学生真正的能力。教师即使“教”给了学生,学生也只是“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变不成他自身的“营养”,也成不了他能力,更无法影响他的人格形成。试想,当我们在一堂课中涉猎的内容过多,课堂的45分钟必然会被分解成若干个琐碎的段落,这样,每个环节能分到多少时间,教者都要心中有数且严格执行,否则就可能拖堂。如果让学生被动跟随你的密集程序走完这大容量、高密度的课,他们又能掌握到什么呢?结果一堂课下来,只有少数学生得到了收获和发展,而绝大多数学生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然。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虽然能够看到老师精巧的预设、自然的过渡、充满智慧的言语……可是,唯独看不到学生成长的过程,看不到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看不到学生富有个性的表现,看不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三维立体式的对话,看不到一个动态的、成长的、有着无限可能性的“学习生态”,这岂不过去“满堂灌”的加强版?这也肯定不符合教育公平性原则!
所真正课堂效率,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收获和成长的基础上来判定。如果所谓的“快节奏”、“大容量”是以牺牲学生的感受、思考、记忆、辩论等的时间和机会为代价,如果只顾及学生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技能、只顾及教学的环节过程而忽视了方法掌握、只顾及老师痛快淋漓的表演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方位提升,何以称之为“高效率”呢?结果只能是教师在疲于奔命,学生在穷于应付。这样的高效课堂不要也罢!它对于学生是不受欢迎的,也让自己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于国家的教育事业是有害的。
那么怎样课堂才可以算是高效课堂呢?
我的理想课堂可用三个层次来表述:第一层次的理想课堂是三个统一:
教学世界、生活世界、生命世界的有机统一;科学性、生命性、艺术性的有机统一;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第二层次的理想课堂是三句话:
1、科学的课堂。求真,走进知识世界—— 理解知识,理解生活——钻进教材,超越教材——体现科学性,生活性,而不只是知识的说教。
2、道德的课堂。求善,融入社会世界——提升道德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走进心灵——体现生命的本性;
3、艺术的课堂。求美,感悟主观世界——体验审美生活——注重有目的熏陶学生的人品,展示魅力——体现艺术感染力,促使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第三层次的理想课堂是“三看”:
第一、从教学目的看——应让学生知识更富有、学习更积极、人格更高尚。
第二、从教学方式看——我们的教学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去询问、去发现、去欣赏。
让学生去询问,询问是什么,询问为什么,询问还有什么;
让学生去发现,发现问题,发现真理,发现自己(潜力和才华);
让学生去欣赏,欣赏知识的奥妙,欣赏世界的奇妙,欣赏艺术的美妙。
在教学中,那怕是一首小诗、一个故事、一个构思,甚至一个细节,我们都可以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去询问、去发现、去欣赏。只有这样的教学,在学生成长的同时,教师自己也得到成长。教学相长了才称得上高效。
第三、从教学过程看——一堂高效的课、引人入胜的课、理想的课,教学过程应该是波澜起伏、错落有致、富有变化的。绝不只是翻来覆去变着戏法训练学生,而是变着戏法启迪学生。
教师要有一点耐心,要循序渐进,要让学生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学会在“等待”中收获学生的成长。其实,对于教学内容只有教会或者没有教会,没有教完没有教完。当教师设定一个学习任务交给学生时,要学会一言不发静静地等待,同时也要求学生保持默然,也许从表面上看,课堂上一片静寂,学生做着思考状:或看着书本,或看着地面,甚或手里还把玩着某样东西,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思考,在消化,只是在慢慢转化成能力。这时,请教师不要着急,不要担心,也许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在十分专注地思考,用你那锐敏的目光,去发现困惑的学生,帮他们搭桥引路。这样起码保证了一部分学生思考的权利。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学生有了充分思考的时空自由,才会得到最宝贵的思维过程,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考,主动探讨,这就如同吃饭一样,学生细嚼慢咽,营养才会得以充分吸收,这总比给学生堆满一桌子食物,硬逼着他们痛苦地、风卷残云一般地全部吞下去要好得多!
作为参与教改的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理解“高效“的含义,一定要追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和能力的形成,不要简单地追求效率,努力从密不透风的课堂设计中透出一些“空隙”来,让新鲜的空气涌进来,课堂才不会“缺氧”,才会保持“勃勃生机”,教改才会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