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方法]如何进行教育科研选题
发布时间:2011/12/15 10:42:48 作者:无 浏览量:949次
如何进行教育科研选题
1、在教科研的动机上,要克服“功利”,注重“内需”
当前学校教科研中的问题所在便是功利色彩太浓,学校的教科研成了相当多的学校生存和发展中的点缀,成了教师在评定职称中的砝码。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从一度的“不敢涉足”、“浅尝辄止”到“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研究”,教师们为“职称”、“晋级”所左右而匆忙写作,华而不实、徒有虚名的“课题成果”随处可见。这种“装点门面”、“金玉其外”的教科研动机,是对教科研的本质观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所造成的。学校教科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题研究必须从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题,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选题,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选题,从教师自身课堂实践的矛盾冲突中选题。只有这样,才能生成先进的教育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才是教科研真正的“科学性”与“方法论”。
2、在教科研的选题上,要避免“跟从”,注重“创新”
教科研的选题反映整个研究的价值,引导着研究的方向,也制约着研究工作的程序和方法。中小学教科研的基本任务是解决中小学教育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教育实践”是中小学教科研课题的主要源泉,也是一线教师研究的重点。尤其在“走进新课程”以后,教育理念的巨大变革,课程资源的开发挖掘,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择善而从,师生关系的重新确立,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趋势等无不是课题选择的“源头活水”。但是目前学校和教师在教科研选题上“跟从”别人的多,加以创新的少,课题选择缺乏创新意识和时代特征。众多课题并无太多差异,有特征、有个性的少,重复研究、低层次研究的多。如“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模式”等课题遍地开花、大同小异。或者“穿新鞋走老路”,或者“穿别人的鞋,走别人的路”,惟独失却了自己的个性。其实,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研究,是具有“校本”、“师本”倾向的,必须就学校及教师本身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归类,找出共同特点,再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其进行修正、提炼,去伪存真。
3、在教科研的实施上,要减少“形式”,注重“过程”
教科研的实施,是一个从假设到验证、再到推广,或者是调查研究、经验概括、实施推广的过程。它追求的是实践中的探索,注重的是过程中的实效。目前,教科研活动中追求“形式主义”的太多,主要表现在:1、重视了“方案”和“报告”的撰写,而忽视了实施过程的历练,方案和报告写得尽善尽美,“理论”、“原则”叙述详之又详,而具体操作过程避重就轻,蜻蜓点水,整个实施成了“哑铃”状(重两头轻中间)的畸形怪胎。2、重视开题及结题时的“轰动场面”,而无视实施进程的厚积薄发。开题及结题时,专家云集,嘉宾满座,而具体的操作过程却清汤淡水,平时大量的研究工作往往被搁置一边。3、即使是关注“过程实施”,很多学校也喜欢大规模、大动作,通过大型公开展示,不惜花费大量的财力和精力,聘请导师来校“指点迷津”,希望能让老师茅塞顿开,快速成长。诚然,以上做法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专家指点确实能保证课题实施的规范性,名师引路又能确保少走弯路。但一个课题的实施乃至于一个教师的成长,更需要自身大量的实践活动,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磨练的过程,哪怕是实施中的失误与偏差也是很宝贵的研究成果。因此,在专家论证、名师指导后的“操作过程”、 “自我练兵”是万万不能忽视的。只有扣住“研究内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才能使教科研方案的假设及成果的呈现珠联璧合,浑然一体。
4、在教科研的评价上,要力戒“浮华”,注重“实效”
这里指的教科研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课题研究本身的评价,二是学校对教科研评价机制的确立。
在对课题研究本身的评价上,目前出现的“浮华”之风,主要表现在重视物化成果,忽视“推广辐射”。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从事的主要是“应用性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并在应用中再进行研究、改进和发展,这样的研究才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课题“研究”并不是主要为了结集论文、展示成果、获得奖项,而是为了积淀经验、形成反思,提升理念、形成规律,并加以总结、推广。
在形成教科研评价机制上,要在提高教师的主体意识,引导教师志愿参与,倡导教师及教研组间的合作竞争,形成浓郁学术氛围上下功夫,通过机制创新以激励、塑造、发展和凝聚教师在“新”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求真效。这样,才是中小学教科研的真正价值所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科研兴校”的宏伟目标。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同时,它也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科学保障。我们只有坚持从工作实际出发,围绕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确定研究的课题,把课题做实、做好、做出特色,才能让课题研究在提高教育教育质量上,真正发挥其助推器的作用。